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
概念
協議:規則的集合。為進行網絡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、標準或約定稱為網絡協議(Network Protocol)。
接口:同一結點內相鄰兩層間交換信息的連接點,是一個系統內部的規定。
服務:下層為緊相鄰的上層提供的功能調用。
模型
ISO/OSI
有七層,低三層統稱為通信子網,高三層統稱為資源子網。
物理層(Physical Layer):在物理媒體上為數據端設備透明地傳輸原始比特流。
數據鏈路層(Data Link Layer):成幀、差錯控制、流量控制和傳輸管理。
網絡層(Network Layer):把網絡的協議數據單元(分組)從源端傳輸到目的端,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。
傳輸層(Transport Layer):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間的通信。
會話層(Session Layer):允許不同主機上各進程之間的會話。
表示層(Presentation Layer):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。
應用層(Application Layer):為特定類型的網絡應用提供訪問 OSI 環境的手段。
TCP/IP
有四層。
網絡接口層:類似于 OSI 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。
網際層(主機-主機):類似 OSI 的網絡層。
傳輸層(應用-應用 或 進程-進程):類似 OSI 的傳輸層。
應用層(用戶-用戶)
性能評價指標
帶寬(Bandwidth):計算機網絡中表示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,單位是比特每秒(b/s)。
時延(Delay):數據(一個報文或分組)從網絡(或鏈路)的一段傳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總時間,由四部分組成:發送時延、傳播時延、處理時延和排隊時延。其中高速鏈路指提高數據的發送速率,即減少發送時延。
時延帶寬積:時延帶寬積=傳播時延*信道帶寬。
往返時延(Round-Trip Time, RTT):從發送端發送數據開始,到發送端收到來自接收端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。
吞吐量(Throughput):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(或信道、接口)的數據量。
速率(Speed):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。